新闻动态
2025-10-12 13:14 点击次数:82
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孟浩然笔下的诗境,在鱼峰区雒容镇竹桐村六云屯悄然落地生辉。这里家家门前鲜花簇拥、多肉丰润,户户传承淳朴乡风、践行文明新风。村民们不仅将日子过成了令人向往的“诗与远方”,更以移风易俗的实际行动,培育出显著的文明乡风成果,六云屯成功入选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“十大典型案例”;黄自玲、易家旺家庭荣获“广西美丽庭院”和“广西最美家庭”称号。
以庭院为秀场
“一院风景”带动“全域风尚”
在村民黄自玲的庭院里,成百上千盆多肉在阳光中泛着晶莹的光泽,鲜花在微风里轻轻摇曳,点缀满院生机。废弃的洗衣瓶、酸坛、鸡蛋壳,经她巧手点化,摇身一变成别致花器——这般风景,如今在六云屯已随处可见。家家户户以“我家院子要最美”暗中较劲,把方寸庭院扮成秀场。
展开剩余70%然而,曾经的六云屯,并非眼前模样,杂物乱堆是许多院落的常态。这得益于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抓住党员和妇女的“关键少数”,6名党员率先自拆“脏乱窝”,把自家院子翻成“样板”;“环保妈妈”黄自玲领着51名妇女自学种植技艺;在大家的影响下,村民纷纷跟进,拆残垣、清水闷、几年下来种下3000株绿植,打造出50余处微菜园。
如今,全屯80%农户加入“美颜”队伍,推窗见绿、抬头赏景成为日常。六云屯不仅换了肤色,也换了心境——日子有了看头,心里更有盼头。
以庭院为阵地
“邻里家常”凝聚“文明共识”
“面子”擦亮之后,“里子”更需夯实。只有将规矩真正写进村民心里,移风易俗才能落地生根、持续见效。面对村民白天务工务农、晚上归家的实际情况,六云屯以庭院为阵地,积极响应并落实镇里提出的“月下夜话”移风易俗议事机制。这一机制从最初立规矩、定标准为起点,逐步发展为常态化、制度化的议事平台。
每当有村民报备红白事宜,屯里便组织大家“同围一张桌,同谈一席话”。一壶清茶、几碟腌酸,简朴的茶歇营造出亲切融洽的议事氛围。议事会上,大家对照村里制定的移风易俗“五个统一”要求,逐项为红白事“瘦身”——主家明确操办规模、宴席标准、礼金上限,并当场确定由“邻里帮帮团”成员负责采买、烹饪等具体事宜,确保议定事项执行到位。
在“月下夜话”推行之后,六云屯的白事“回门宴”悄然取消,彩礼也普遍降至3万元左右,过去讲排场、比气派的陋习,逐渐被邻里互助、简约操办的新风取代,“有事好商量”在庭院花香中蔚然成风。
以庭院为课堂
“方寸之美”激活“发展动能”
“嚯!这院子收拾得真叫一个干净利落,瞧那家小院,我都想搬进来住喽!”近日,竹桐村六云屯迎来了两批特殊的“游客”——来自崇左市大新县各个单位50名领导干部及南宁横州市纪检监察系统60名干部,他们边走边听、推门入院,实地探访这座小村如何在“一方庭院”中做足治理文章,尤其聚焦于其在推动移风易俗、涵养文明乡风方面的扎实成效。
随着“庭院治理+文明培育”模式的不断深化,不仅美了“颜值”更加厚植了“内涵”,逐步形成“家家有风景、户户讲新风”的生动局面,六云屯的区域影响力持续增强。这一变化吸引了辖区村(社区)、外地研学团纷纷前来“取经”,构建起互学互鉴、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,实现从“一处美”到“处处美”的治理跃升。
截至目前,竹桐村六云屯累计接待外市(县)研学团21批次,参学人数1200余人;辖区各村(社区)交流13次,覆盖党员干部及群众代表600余人。旺盛的人气成功辐射至消费端,参与学员带动多肉植物、农特产品等销售,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来源:魅力鱼峰
编辑:曾文强、吴丹郁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三部门印发《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》 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可享贴息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威利斯人娱乐棋牌网站一区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